一直以來,臺北市立動物園都是我最愛的景點之一。不但可以看無尾熊、熊貓、企鵝、大象、白手長臂猿、銀背黑猩猩、河馬等各種動物,學習保育及環保知識,也是健走運動的好場所,每次去絕對走超過一萬步。 園區的河馬雕像,曾被美國網站 boredpanda票選為全世界25個最具創意的雕像之一。 (圖片截自:http://www.boredpanda.com/worlds-most-creative-statues-sculptures/) 但自從去年,有一個朋友跟我分享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動物應該生活在牠們的棲息地,而不是被關在籠子裡。今年也在網路上看到舒淇善待動物組織的影片,讓人開始思考動物園及水族館這件事。 (圖片截自: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LiberationHK/videos/1437106193073791/) 臺北市立動物園成立於日治時期,原為民間設立,後來被日本殖民政府收購。曾經在戰爭期間,為避免園區被破壞猛獸出來傷害人,而不得已殺害動物。這是世界各地動物園在戰爭時期可能會做出的選擇,也是我們動物園過去的一段歷史。現在的動物園隨著時代的轉變,轉型,開始著重於教育、復育及環保的宣導。( 動物園的歷史 ) 今年再次去動物園,發覺其實裡面有有些動物的來源是在野地被發現受傷,無法繼續在野外生存而被送到動物園照顧,或是民眾走私被沒收而來,動物園有著觀光以外的功能。但看著爬從類區的蛇,一格一格的小格子,裡面的蛇像住在膠囊旅館一樣,讓人想起舒淇的那段影片。 之前去了一趟奇美博物館,他們的動物區也是十分壯觀,路上系動物種類可以媲美臺北市立動物園,但牠們都是標本。用標本搭配現代科技互動,向民眾傳達動物的相關資訊。或許未來有可學習國外的博物館,利用VR及其他科技讓民眾來到動物園體驗及學習,而真實的動物就讓他們留在原有的棲息地。 (圖片截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k2n0rX_0w) 但就怕,因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的氣候異常,讓這些動物想回去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