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第一步,記帳。除了傳統的手寫記帳簿的方式,現在有很多的記帳 APP 可以幫助我們輕鬆的記帳,甚至幫助分析你的消費模式。有的記帳 APP 更設計成遊戲的方式,幫助使用者養成記帳的習慣。 終於我們開始了記帳之旅,但幾個月下來發現自己並沒有存到錢!忍不住出現「那乾脆不要記帳好了」的想法。究竟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記帳的確是一個幫助我們管理自己財務的第一步,若把自己當作一間企業來經營,可以將每個月的支出項目分類,例如:「必要開銷」、「交通」、「餐飲」、「學習」、「社交與休閒」、「孝親」、「投資」等項目。 必要開銷例如,房租、水電瓦斯、保險、電話費,這類如果不付錢就不能支撐生活,一定得得支出的項目。 為什麼建議「交通」可以拉出一個獨立項目呢?現在叫計程車、 Uber 都非常方便,當我們只是領普通薪水的小資,如果把搭計程車跟 Uber 當作常態,很容易變成讓我們超支的項目之一。另外如果你住在大台北地區,政府推動悠遊卡月票 1280 元的方案。如果有記錄自己一個月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費用,就可以評估購買月票是否划算。 「餐飲」項目,不外乎就是記錄自己花費在吃喝上面的費用是多少,有時候你會發現太常喝飲料一個月累積下來的花費也挺驚人的。當然不是要你不吃不喝縮衣節食,只是可以藉由記錄自己的花費來評估哪些該花哪些可以少花。該吃的飯還是得吃的,畢竟飲食是人活下去的必要要素之一。 「學習」這個項目,像是買書、上課都可以列在這個項目裡面,身為小資,投資自己的腦袋跟興趣,絕對是筆好投資。 「投資」項目,就是購買金融商品像是股票、基金、房地產等可以賺取利息的項目。進行「投資」之前,務必先加強自己的財務知識,唯有這樣才能好好選擇投資標的,做好投資規劃,控管風險。如果只是一昧的相信「老師」或是「理財專員」也有可能讓自己深陷風險之中,十分危險! 每個月的收入,固定存下部分,用於投資。除非有非常緊急的重大事件,非動到這筆錢不可,正常時候,這筆錢就專門用來投資使用。 經過幾個月記帳,了解自己的花費習慣,以及哪些花費根本是不必要的。這時你就可以配置自己的收入,限定自己每個月可以花多少錢,多少錢要存下來。建立一個預算的概念,控制自己每個月只能花預算內的額度。減少不必要的花費次數,慢慢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最後存下來的錢就可以拿來做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