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1的文章

歧視是一種人權問題

最近國際新聞風風雨雨,從種族滅絕到亞洲仇恨等。起因都來自無法接受不同,不論是文化、膚色、宗教信仰等等價值觀的對立。 就算是在自由世界,各種霸凌、攻擊,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團體裡面也可能有排擠事件,家庭裡面也有可能因為某位成員比較特別而被冷攻擊,甚至連性別這件事世界各地都還在努力追求平等對待。 人權,依照聯合國的定義「人權是所有人與生俱有的權利,不分種族、性別、族裔、語言、宗教或任何其他身份地位。人權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權利,意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人人有權不受歧視的享受這些權利。」 從上面的定義來看,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個地方真正的達到這個標準。但是好的事情是,大部分的國家持續努力往這個目標前進。可惜這個終極目標要真正根植到每個人的心中,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撇開中國這樣極端的國家環境不談,就以自由世界大國美國來說,最近的亞洲仇恨事件頻傳。在美國的歷史裡,有色人種爭取平權就花了好長的時間走到現在,最近因為一些事件刺激了極端份子,各地發生針對亞洲人的仇恨攻擊事件。從這邊可以看到,看似相安無事的「沙拉盤」事實上並沒有想像中的平靜,亞洲人安分守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文化,讓多元族群社會看似平靜。但在這次事件中,才讓人驚覺,亞洲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弱勢,以及壓抑已久的社會議題。 當然大國的人口多,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是保有理智善良的人,只有少數激進份子,卻也造成嚴重的後果。自由世界的小國也一樣有各種程度的歧視的問題,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權思想,光從法規上強制定義效果仍然有限,雖然有一定的必要性。 從儒家教育來說,如果可以真的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每個人平等看待,互相尊重,善待彼此,照顧老人及幼孩,不論是不是自己的家人;對於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千萬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很接近我們追求的「人權」了。 在這方面從教育哲學思想或是宗教來推廣,或許更能打入人心。透過每個宗教勸導的「愛」、「互助」、「向善」。如果真的能夠實踐到身活,把每個人都單純的當作人看,就不會用對立的心去看待不同膚色、宗教、性向、地位等不同,而能夠真正的包容跟愛。 現在世界大亂,不論是國際政治,各國國內的社會事件,起因都有個共通點,「違背人權」。 那我們這樣小國小民的老百姓可以幹嘛呢?或許從自身開始練習好好地落實人權,不只追求自己的,也追求別人的。這件事不容易,...

減肥不吃澱粉 可能會變笨蛋!?

去年我家老爸被診斷出糖尿病前期,加上我自己今年發起的減肥計劃,低GI飲食似乎成了一個好的飲食選項。自從健身風氣興盛,到處都可以看到各式低GI書籍、食譜,網路上也可以輕鬆地找到相關資訊。 早期身體健康事業還不是那麼興盛的時候,想到減肥的飲食計劃,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不要吃澱粉、不碰油脂」。這次借了一本書「 低GI飲食全書 」,裡面寫了一段內容真的是讓人嚇一跳,節錄自 P27 頁內容「大腦跟神經細胞幾乎依靠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如果過度限制澱粉的攝取,將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甚至還可能引起銅酸中毒。」其中書中還提到,不吃糖跟澱粉的減肥法,對身體的引響,如果身體攝取的澱粉不足,可能會造成腦力不足、體力缺乏等狀況。之前也有讀過,油脂是人體需要的能量之一,關係到身體荷爾蒙的分泌。 老天,不正確的飲食方式,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竟然那麼大,為了減肥直接斷澱粉、斷油,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讓荷爾蒙失調、易倦怠外加變笨蛋的可能! 之前讀了幾本低GI的食譜,由於是外國人寫的,很多食物看起來很可口,像是咖啡廳、餐廳等級的食物,但有時候食材卻不是那麼好取得,或是烹調方式需要烤箱之類的(家裡沒有烤箱)。這次借了這本書「 低GI飲食全書 」由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專家 吳益群教授撰寫,看完後覺得低GI其實很好執行,一般家常菜或外食都可以辦到,只要慎選食物、食材、烹調方式跟份量就好。 之前我老爸被診斷出糖尿病前期的時候,家裡可是興起了一場風波,因為兩老不知道怎麼選擇食物讓老母焦慮爆發。這本書有附一本小手冊,讓大家輕鬆瞭解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可食的。書一借回來老母立刻命令「筆記」! P.S 義大利麵竟然是低 GI,Amazing~

梵谷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

梵谷在37歲時自殺,自殺當天並沒有死亡,帶著傷走回旅館幾日後才嘆下最後一口氣。 老郵差托兒子親送梵谷先生最後的一封信,原本不想接下任務的郵差之子,卻開始好奇梵谷真正的死因,開啟了調查。 「梵谷星夜之謎」一部精彩的懸疑片,透過郵差的兒子抽絲剝繭,讓人跟對梵谷的死因起疑。故事張力十足、節奏緊湊。電影畫面由梵谷的畫作串起,由115位畫家模擬梵谷的畫風畫出6萬5千幅油畫而成,看完電影後不但對梵谷這位畫家更加著迷,也會對梵谷的重要鉅作印象深刻。 之前在梵谷展,看到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信,內容散發出在病痛窮困交加的狀態下,對於藝術創作仍然充滿熱情,那溫度就像他筆下帶著橘黃色調的向日葵給人溫暖的感覺。 隨著電影郵差的兒子一一訪查和梵谷交集的人,聽到不同人敘述梵谷事,看到梵谷對於工作認真的一面。故事呈現出一個對生命與藝術充滿熱情的人,怎麼會輕易走向自殺的結局,讓人跟著電影心生疑問。 「梵谷星夜之謎」影片不但吸引藝術愛好者,本身的故事張力與精細的畫面編排也入圍了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不過當年是由「可可夜總會」拿下獎項。 想要給兒童或親少年觀看作為間接藝術賞析的家長,這邊要提醒,本片不太合適,因為裡面有出現成人畫面,同時在講述「割耳事件」的時候,畫面表現都非常的寫實(雖然出現時間不長)但千萬要注意! 「梵谷星夜之謎」 推薦給梵谷的粉絲、喜歡藝術及懸疑片的人。

你到底是「性別友善廁所」 還是「尷尬製造機」?

昨天用餐完,離開餐廳前想用一下洗手間,於是往餐廳旁的洗手間去,看到洗手間的標示不再是女廁,而是紅色,上面畫了一個男生跟一個女生,下面寫著「性別友善廁所」。再往裡面看,有兩個阿公正慌慌張張的洗手,其中一位催促對方趕快出來,接著又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小朋友,要他們趕快洗完手出去,每個人的表情都很尷尬。 由於一般女廁可能在建築物的另一頭,為了方便,還是進去使用。洗完手出來後,看到一位男士正要進來廁所,但看到我一度微微轉身,好像有點遲疑要不要晚點再來,我們兩都一臉尷尬,避開彼此的眼神。 性別友善廁所立意良善,跟上現在各種族群的需求而設置。其實之前在國外旅行的經驗,他們公園的洗手間也有那種隔的一間一間男生女生都可以進去使用的廁所。只是他們獨立一間有堅實可上鎖的門,上鎖後外面會亮使用燈號,隔間是厚實的牆,基本上聽不太到隔壁的聲音,內部空間也比較寬廣,裡面就有鏡子、洗手臺、洗手乳、烘手機,可以說是廁所界的豪華套房。每個使用者進去都可以完成全程如廁作業,出來後誰也不覺得尷尬。 但昨天初體驗的「性別友善廁所」,是用女廁改的唯一改變的地方看起來只有門口的標示牌。廁所空間本來就已經算窄小,加上小小的隔間使用一般公廁的隔間材質,隔壁如果是不同性別人士在使用,難免覺得怪怪的。而且洗手台跟鏡子在外面,如果想整理一下儀容,被異性看到,也滿尷尬。雖然在國家級的場所建立了「性別友善廁所」但整體的規劃可以再更友善一點,總不能逼大家一下子就改變腦袋的想法,完全包容隔著薄薄門板由不同性別演奏的「聽雨軒」交響曲,又完全不聯想對方是怎麼演奏的。 Image by Ji-Sun Yoo from Pixabay   想像幾個在公廁內可能會發生的偶發事件,發生在這樣圖方便直接改女廁門牌而生的「性別友善廁所」裡,例如褲子拉鍊忘記拉被使用洗手間的異性看到;女生如廁後裙子不小心夾在內褲裡被使用洗手間的異性看到;或是一對剛開始戀情的情侶去用餐,其中一位想去廁所處理卡在牙縫的菜渣,偏偏在公用洗手台被情人看到自己大肆剃牙的樣子,想必也是一陣尷尬。 雖然上面舉的例子都只是偶爾才會發生的事,但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異性共同使用廁所會在意的事,也應該是設計者要列入考慮,設計出真正的對各種族群、性別友善廁所,才是真正「性別友善的廁所」,而不是尷尬製造機。 p.s 我猜有些人看到這篇文章會想,一些小餐廳的廁所還不是這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