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到底是「性別友善廁所」 還是「尷尬製造機」?

昨天用餐完,離開餐廳前想用一下洗手間,於是往餐廳旁的洗手間去,看到洗手間的標示不再是女廁,而是紅色,上面畫了一個男生跟一個女生,下面寫著「性別友善廁所」。再往裡面看,有兩個阿公正慌慌張張的洗手,其中一位催促對方趕快出來,接著又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小朋友,要他們趕快洗完手出去,每個人的表情都很尷尬。

由於一般女廁可能在建築物的另一頭,為了方便,還是進去使用。洗完手出來後,看到一位男士正要進來廁所,但看到我一度微微轉身,好像有點遲疑要不要晚點再來,我們兩都一臉尷尬,避開彼此的眼神。

性別友善廁所立意良善,跟上現在各種族群的需求而設置。其實之前在國外旅行的經驗,他們公園的洗手間也有那種隔的一間一間男生女生都可以進去使用的廁所。只是他們獨立一間有堅實可上鎖的門,上鎖後外面會亮使用燈號,隔間是厚實的牆,基本上聽不太到隔壁的聲音,內部空間也比較寬廣,裡面就有鏡子、洗手臺、洗手乳、烘手機,可以說是廁所界的豪華套房。每個使用者進去都可以完成全程如廁作業,出來後誰也不覺得尷尬。

但昨天初體驗的「性別友善廁所」,是用女廁改的唯一改變的地方看起來只有門口的標示牌。廁所空間本來就已經算窄小,加上小小的隔間使用一般公廁的隔間材質,隔壁如果是不同性別人士在使用,難免覺得怪怪的。而且洗手台跟鏡子在外面,如果想整理一下儀容,被異性看到,也滿尷尬。雖然在國家級的場所建立了「性別友善廁所」但整體的規劃可以再更友善一點,總不能逼大家一下子就改變腦袋的想法,完全包容隔著薄薄門板由不同性別演奏的「聽雨軒」交響曲,又完全不聯想對方是怎麼演奏的。

Image by Ji-Sun Yoo from Pixabay 


想像幾個在公廁內可能會發生的偶發事件,發生在這樣圖方便直接改女廁門牌而生的「性別友善廁所」裡,例如褲子拉鍊忘記拉被使用洗手間的異性看到;女生如廁後裙子不小心夾在內褲裡被使用洗手間的異性看到;或是一對剛開始戀情的情侶去用餐,其中一位想去廁所處理卡在牙縫的菜渣,偏偏在公用洗手台被情人看到自己大肆剃牙的樣子,想必也是一陣尷尬。

雖然上面舉的例子都只是偶爾才會發生的事,但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異性共同使用廁所會在意的事,也應該是設計者要列入考慮,設計出真正的對各種族群、性別友善廁所,才是真正「性別友善的廁所」,而不是尷尬製造機。

p.s 我猜有些人看到這篇文章會想,一些小餐廳的廁所還不是這樣。我的想法是如果要製作一個更好的新標竿、更友善的使用設施,設計上就應該要更講究,不然幹嘛大費周章設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