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如何改善跟老母的關係

之前去參加活動,還有聽朋友聊心事,他們都提到跟各自的老母動不動就擦槍走火的相處,身為過來人真的超有感,善哉善哉~ 當時開這個部落格有一部分是想抒發心情,寫寫文字倒倒心靈垃圾。不過後來某個契機,發現一切就像是電腦中毒,重複的狀況無限循環。因為老母長期照顧失智重度的外婆,身心壓力跟疲憊引發憂鬱症,所以會讓家人相處起來跟不定時炸彈一樣,一點小事都能觸動她的憤怒。不過當她有自我病識感,開始接受自療,才起了好轉的開頭。真正情緒變得平穩是等外婆過世後幾年,過程時間真的很長,不過現在回顧就是雲淡風輕。 很多父母,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還有永遠擔心不完的小孩。久而久之擔心變成習慣,如果小孩沒有照著他們的期望走就像是失控,增加焦慮感。所以就變成好像子女做什麼事情都不對,另外台灣爸媽很多都是用罵的來表達關心,不過他們都覺得自己只是在講「實在」話,所以更讓溝通打折。 這兩年開始轉變自己的心態,唯有轉變自己的心態才能真的得到改變。簡單的說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開始包容對方跟體諒,把對方當小孩(老人跟小孩一樣腿力有限,需要去廁所的頻率一樣,所以很適合帶老人與小孩共遊)增加自己的耐心。聽他們講話,時間允許的話就算舊的故事也當第一次聽到。就這樣慢慢的摩擦頻率減少。 而我的故事的另一個契機就是,外婆過世後,老母開始會聽佛經或聽講道,算是藉由宗教理論自我開導,慢慢放下想要控制的執念。 雖然偶爾還是會小小拌嘴,不過說真的頻率大大降低。當你看到父母年紀越來越大,體力開始下降,你自然會有更多包容跟耐心。畢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把握當下的相處才是真的。 結論,從改變自己的心態與看待對方的角度開始,選擇包容跟關愛,很奇妙,當你改變後,對方也會慢慢改變,你會看到變化的。 P.S. 現在跟父母相處我算是有點拿翹了,實際經驗分享提供參考,祝福大家都找到跟父母相處的平衡點,一起喜悅的共度親子相處時光。

2021 年減重紀錄回顧 達標歷程

繼之前分享的 168實測 。 這次回顧了一下我的運動記錄,發現其實每週運動3-5次,一個月約減少一公斤。這基本款的三次運動分別為兩天一小時瑜珈、一天一小時打球,額外的兩天可能是墊上自我體重肌力或是瑜珈,有時候是外出走路。 不過當看到自己體重下降就會出現惰性,開始減少每週運動次數,變成一週1~3次,體重就停滯或復胖。 每週運動1~3次,看運動項目,或許對有些人來說已經足夠。但是我的運動項目算是比較溫和,除了幾乎不碰含糖飲料外,可以說沒有特別忌口。當然偶爾還是會來上一杯或吃一點甜食,但真的不常。 而進行168期間,回顧結果也是一個月少一公斤。施行期間搭配211餐盤(把餐盤分四等份,兩份為蔬菜,一份蛋白質,一份澱粉),確保營養攝取均衡。不過發現食量自然越來越小,兩個月後,不知道是不是有營養攝取沒有注意的地方,嘴唇變的很白。同時這個期間沒有在特別做運動,肌力幾乎回歸於零,要重新開始鍛鍊。 間歇性斷食在醫療科學研究上的確有它的作用與好處,同時很多人嘗試,也健康的「變了一個人」,但也有一派醫療學者也認為它有風險存在,例如可能增加膽結石機會。在評估過自己的健康狀況後,體驗一陣子若覺得不合適,最好諮詢專業或停止。 去年運動倦怠後靠168完成了年度瘦身目標,可以說它的效用真的很有感,很快看到鮪魚肚變平坦。但是在看了運動記錄後,決定2022年還是好好養成運動習慣,這樣比較有精神,氣色也比較好。 P.S. 和朋友一起建立運動計畫很有幫助,設定驗收期間,這樣比較不會偷懶,因為知道對方也正在努力,總不能在驗收期間漏氣。